English

中国:走出贫困

2000-11-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晓 风 我有话说

彻底消除贫困,对于保障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对于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不言而喻的是,反贫困实践的成功,离不开贫困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中国:走出贫困》(云南教育出版社)一书,便是在探索贫困理论的同时分析扶贫实践的一部贫困理论研究新作。

与以往笼统的综合因素改贫论和片面的单一因素改贫论不同,该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基本致贫因子”论。即从诸种致贫因素中抽象出几种基本致贫因子。这些致贫因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其种类、组合方式与致贫强度均不相同,而且,不同的致贫因子种类及其组合方式,决定了贫困的不同类型,从而构建了贫困成因理论。作者运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成因,在剥离其中基本致贫因子的同时,又对致贫因子的致贫机制进行了具体的理论分析,认为: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以及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基本致贫因子的种类和组合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致贫因子的种类和组合方式,决定了贫困类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变,这些贫困类型之间还具有演进性。因此,扶贫或反贫困不仅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必须“因贫施治”。同时,反贫困政策必须与其他各方面政策进行系统协调,以免因反贫困政策影响其他政策目标的实施,造成“反贫困政策成本”的上升和综合效益的下降。在如何全面认识反贫困的意义的问题上,作者突破了只从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待反贫困的意义的观点,说明反贫困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经济上存在的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这些理论上具有启发性的新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反贫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

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兴衰表明,构造适用于一切国家和地区的反贫困理论和模式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理论研究,反贫困理论必须从实践出发,努力探索贫困和反贫困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不断地从抽象演绎到具体,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中国:走出贫困》一书,即较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和方法。作者运用自己提出的贫困成因理论,对解放后我国的贫困状况和反贫困实践进行了动态的历史观察,不仅用大量事实证明了我们党和政府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结合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不同阶段的贫困发生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当前我国贫困的类型和特殊成因,为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扶贫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仅如此,作者还对我国扶贫战略的演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总结与反思,经过认真论证,提出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扶贫战略应该从以区域开发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战略观点,并对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和近年来出现的城市贫困问题,进行了极具针对性的研究。从实践出发研究理论,又用理论去分析和指导具体实践,这使该书与同类书相比,在方法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也构成了该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的贫困状况有向西部民族地区收缩的趋势。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为彻底解决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走出贫困》一书恰在此时出版,或应对西部开发有所裨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